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家庭化才能实效化 ——一例性格重新塑造的技术干预报告

作者: 徐鹤实 徐鹤语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0-30

 

【摘要】两名本科生通过进驻家庭的方式,从学校情况深入到家庭背景,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更准确地诊断学生的性格问题,更清晰地分析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和核心要素(焦虑情绪),通过对整个家庭成员的诊断与技术干预,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对学生性格上的塑造,使整个家庭进入良性的增强循环当中。

【关键词】进驻家庭;元认知干预技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2017年的2月份,寒假期间,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求助。母亲想解决孩子在学校与人交往困难的问题。母亲向我们诉说了孩子的问题:“孩子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她下课就去图书角看书,不跟同学交往,总是独来独往。很多同学也都不喜欢跟她相处,甚至跟她作对,上课发言时公开挑衅,不让她说话。小蓉跟同学交流的机会很少,但是我发现有人跟她说话或有机会让她说话时,她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而且意识不到别人不爱听,这种表现是不是孩子的精神不正常啊?”学生的心理障碍孤立的在学校解决不容易看到全貌,学习障碍问题可以在学校解决,但性格问题要看到家庭背景,所以我们作为本科大学生为了做课题,进驻了她们的家庭。

一、个案简介

小蓉(化名),女,初中一年级。她是一个比较开朗且比同龄人成熟的女孩,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看书,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和科学类的书籍,初一的她就已经不喜欢看一些不找边际的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懂得很多大人都可能不知道的知识。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喜欢聊娱乐八卦,可小蓉喜欢和其她人讨论她在书中看到的知识,或者对一些事情的见解,这就造成她与班级大部分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总是独来独往的。小蓉的大多数娱乐时间在看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蓉与人交往的时间很少,缺少很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

刚接到小蓉母亲的求助时,从母亲提供的信息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个跟小蓉母亲一样的疑问,这个孩子精神是否正常?我们发现小蓉的性格一方面是自卑的,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不敢跟同学交往,脱离群体,另一方面又是自信甚至是自负的,一旦她跟人说话时就滔滔不绝说起来,这到底是怕与人交往还是不怕与人交往呢?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得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现象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与核心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它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1]。虽然带着疑问,但从以往在学校接待大学生来访者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确信这个问题是可以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的。按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来看,这种不正常会不会有家庭效仿呢?会不会家庭里面其她影响因素呢?因此我们深入到了小蓉的家庭中。

二、“不正常”的性格是家庭遗传还是后天形成的?

走进了小蓉的家庭,我们了解到,小蓉的太外公在满洲国时是国高文化,这种学历在当时毕业后可以成为县政府的公务员,但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一般历史问题,毕业后便回家乡劳动,当了普通农民,因此思想中难免会有一种古代的不得志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由于当时政治上不允许,这种审美取向不敢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在家庭文化中会有对不得志知识分子的审美和认可的倾向。小蓉的外公从小就受诗词歌赋等的熏陶,在这种家庭文化中,也形成了不得志知识分子的那种审美取向。在改革开放之后,小蓉的外公以及外公的弟弟们都是有文化的,备受启用的人,但他们都没有去做官。小蓉的三外公毕业后别录用到学校里当老师,后来调到粮食局当干部,但最后放弃了,学了骨科中医做了大夫。小蓉的外公随着岳父一家人来到沈阳,开始经商,家里的生活也很红火,子女教育的也很成功。

小蓉在这个背景中成长,崇拜读书,也形成了古代那些不得志知识分子的放荡形骸、我行我素、藐视权贵的战斗勇气和审美取向。我们在了解小蓉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情况的时候,小蓉说到同学跟自己合不来甚至故意针对她的事情时,她很伤心,很生气,当时是流着泪的,小蓉说:“在学校大多数人都不跟我说话,既然她们不搭理我,我就不搭理她们,她们聊的都是八卦娱乐这些没营养的知识,我跟她们不一样,我自己去图书角看书,不在乎她们,出世清高的古代文人就是这样。”小蓉的这种想法是焦虑情绪下的单向思维,当小蓉被同学冷落时,小蓉很难受很生气,这时的情绪是焦虑的,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推动下,小蓉的大脑中检索到一些古代文人我行我素、隐居山林、不接触世事的知识。

有些古代文人放荡形骸、调侃不羁,他们远离世事、藐视权贵,可最终大多生活不幸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好吗?这与当代的科学心理学是矛盾的,当代科学心理学强调适应社会,说话说自己的无视她人感受属于不适应行为。不适应行为导致小蓉在集体中被排挤,不快乐。我们要让孩子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快乐的生活,所以当传统文化和心理科学相矛盾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心理科学,因为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糟粕,我们要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我们会告诉她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要让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要失去自我,要立志成才,将来报效父母和国家,这些是传统文化积极的成分,在这方面我们服从传统文化。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强调要让我们辅导的对象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成功的人,成为成才的人,成功成才和终身幸福是我们的价值取向。而我们的价值取向也恰恰是她母亲和外公的价值取向,虽然小蓉外公这代人的家庭文化中有对古代的不得志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但他不希望外孙女做一个有才华但不幸福的穷人。因此我们对小蓉的辅导制定了目标,要让小蓉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服务家庭化,既让我们知道了小蓉的性格来源,也了解到小蓉的外公和妈妈对她成长期望的态度。通过进驻家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人对子女是怎样的期望,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是什么,糟粕文化是什么。小蓉的外公和妈妈都是清楚,都是鼓励让孩子按照积极的传统文化成长,不倾向消极传统文化。而一些心理咨询师则抱着后现代主义中的极端自由主义思,认为管教孩子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无原则的鼓励孩子自由成长。我们摒弃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潮,不能无原则的鼓励小蓉自由成长,小蓉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已经感受到了痛苦,如果一味的鼓励,让小蓉自由,这样会使小蓉不幸福不快乐一辈子的。

三、性格能改变吗?人能够塑造吗?

辽师大心理学认为人是能塑造的,凡是坚持不能塑造的人是抱着旧心理学理论的、是唯心主义的,而唯心主义心理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金洪源教授作报告时讲过:“我们十几年来的考生,都说读过精神分析导论和梦的解析,每年我们都出一道题,问题是你用这本书里面的那个知识,哪个理论原理,解决过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就行?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这就证明唯心主义心理学空有一副花架子和看上去绚丽多彩的理论,而实际上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主张人不能改变,主张让人放任自流,这是一种悲观的心理观。而我们要积极看待问题,认为“性格可以改变,人能够塑造”。为什么他们不能改变,而我们能改变呢?

  • 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有科学的潜意识观,避免陷入低效的诊断和治疗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潜意识概念的高效性。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潜意识是指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而寻找潜意识心理现象中的关键结构因素——条件性情绪反应,会非常明显地收到高效治疗效果[1]。因此我在解决问题时抓住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个杠杆解因素。

有一些坚持人本主义自由化思想的咨询师则认为让小蓉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限制了她的自由发展。如果我们用极端自由化的思想来进行分析小蓉不跟同学相处的问题则是:由于小时候妈妈管的太严,小蓉没有得到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由和母爱,需要没得到满足,于是长大以后跟同学相处时就很焦虑。这么分析之后咨询师可能会告诉妈妈以后不要再管孩子了,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她做她喜欢的事情。可不管孩子就会好了吗?有些患抑郁症的人,不管之后则越来越严重。这个需要没得到满足的本质是,妈妈小时候管她的时候,她被管会产生焦虑情绪,有焦虑动机的孩子跟陌生同学交往时焦虑会高于正常水平,而小蓉大多数的娱乐时间是在家中看书,很少与同学和亲戚朋友出去玩耍,于是这个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形成了小蓉一到跟别人相处是就焦虑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在这种焦虑情绪下不知道说什么,觉得说什么都不合适,就自己跑到图书角看书。但如果家里经常有来访的客人,母亲也经常带小蓉出去玩耍,小蓉在有外人的情况下,一说话就会有人夸奖她,久而久之当孩子说话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妈妈管得严时的焦虑情绪就不会跟与人交往的情景建立条件性情绪反应。因此我们知道小蓉不跟同学是因为条件性焦虑情绪导致的。

所以不应该让小蓉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愿意去克服时,自由发展放任不管,而是应该让她战胜性格的弱点,克服困难,适应社会,幸福的生活。

  • 导致小蓉性格既自卑又自信的根本因素:条件性情绪反应

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小蓉的不适应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小蓉下课的时候会去图书角看书,这是在逃避和同学的相处,这里存在了一个条件性情绪反应。由于她之前跟班里同学相处不来,也发生过矛盾,所以在下课与同学相处这个刺激点下,她会产生焦虑的消极情绪,这个情绪跟下课这个刺激情景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就是一到某种情景下就自动的产生一种情绪,这种焦虑情绪是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在这种焦虑情绪下,大脑检索消极知识进行思维,小蓉则产生“别人不理我,我也不理她们,她们喜欢八卦,娱乐这些内容都是没有营养的”这些想法。因此她逃避,脱离群体,下课自己去图书角看书。

她自信的表现,其实是她在生活中无意形成的一个错误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于书中有很多她欣赏的,让她兴奋不已的知识,而她又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她也渴望能够与人沟通,所以一旦有人跟她说话、有机会说话时,在这个刺激点下她的情绪是兴奋的,导致她滔滔不绝的说她擅长的知识。又因为她从小大多数时间在看书,极少跟朋友出去玩耍,所以她在生活中获得的人际交往知识很少而且不兴奋,因此没有元认知系统监控自己,就意识不到说得太多。

可是大部分她这个年龄的同学看得书少,小蓉说话时滔滔不绝的这个表现让同学更加的讨厌她,远离她,这导致她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更加的焦虑、自卑。在这种状态下,一旦发现自己擅长的知识,马上就超常兴奋并没有元认知监控系统调控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恶性循环。

  •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高效干预

在认知辅导中让小蓉知道适应社会、融入集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快乐的,再用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原理帮她分析她之前人际存在的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小蓉在了解了自己问题的形成原因后表示很想改变自己,让大家喜欢自己。每次辅导都会教给小蓉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比如善于倾听,对于对方的说话内容进行反馈和关心等等。接下来用临床放松训练将与人交流的程序性知识输入给她。程序性知识的作用:一是让她说话时有一个元认知系统来调控自己,提醒自己在说话时要语言简练,最后的内容要扣到别人也关注的话题上;二是去掉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告诉她,“我读书很多,我并不差,我很自信,跟人交往时是很开心的,但要时刻的提醒自己注意和关注别人的话题,然后跟大家谈到一起去,让她感受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快乐的。在放松后立刻复习知识,我们扮演她的同学,进行情景模拟,将新的程序性知识更好的巩固在小蓉的大脑中,在放松后的情景模拟中,小蓉在说话过程中可以自然的运用与人交流的程序性知识。就这样小蓉适应社会的性格就塑造出来了。

通过进驻家庭的形式,深入的了解家庭情况,清楚了小蓉性格的来源不是家庭的遗传,而是后天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也知道了小蓉价值观中对不得志知识分子的审美倾向,来源于焦虑情绪下单向思维时大脑中检索到家庭文化中的观念及书中看到的出世清高的古代文人知识,久而久之形成的错误价值观及不适应社会行为。

四、塑造优秀性格需要科学的潜意识观

在第一次放松训练过后,小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又做了一次放松。在辅导过程中,我将人际交往的知识写在了一张纸上,小蓉将这张纸贴在了卧室的墙上,经常复习,每天都会做放松训练来调整情绪。在进驻家庭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我将技术原理及操作教给小蓉的母亲,让这个家庭的教育拥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化家庭教育的基础。

新的学期小蓉的妈妈向我们反馈:小蓉的学习状态变好了,跟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从小蓉的改变得出的结论则是,人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实效心理技术改变的,但塑造人的时最大的障碍是潜意识,解决潜意识最大的问题是要有科学的潜意识观。

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在学校解决学习障碍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技术家庭化让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实效化,进一步实现家庭教育的技术化实效化。

参考文献

[1] 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著.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金洪源著.天才个性教育与潜意识的高效干预——中国出了个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 金洪源.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实效化及其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16-19,23.

 

顶(0) 查看评论(0) 点击:8437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