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中学生考前失眠初探

作者: 辽宁师范大学 白晶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2-03

    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考试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担忧和焦虑情绪[1],其中担心自己考试前失眠而影响成绩的学生人数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考前失眠更成为了一种困扰中学生的普遍难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和教育工作者们对治愈中学生考前失眠问题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努力,然而却陷入一种无助和低效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考前的失眠习惯,迁移至日常生活当中,从此发展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失眠者。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站在高效性、创新性、广谱性的高度,重新解读了考前失眠学生的心理结构、智慧系统及人格结构,并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高效治愈中学生考前失眠问题的成功案例。本文通过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培养中学生元认知能力,从提高自我驾驭潜意识智慧技能角度出发,让每位考前失眠的中学生都能自我治愈失眠顽症,提升心理素质,走出困扰。

一、新潜意识观解释考前失眠学生的整体心理结构

   对于广大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而言,“潜意识”一词也许并不陌生。最早它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的,在其理论中它是这样描述潜意识的,“它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就像冰山下一角,是被压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由性驱动的,当得不到满足时,人类便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它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经验以及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发现并提出了“潜意识”这一理论概念为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们怎么感谢这位心理学家都不为过,然而他将潜意识心理活动内容归为一些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内心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也有悖于科学心理学的范畴。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人类潜意识进行了高效而科学的解释,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点:第一,人类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第二,人类能够意识到,但却控制不了的心理活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者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在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报告中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及其潜意识观做了如下阐述:

    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现象都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几乎所有潜意识行为、思维或情感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要和关键因素的复杂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行为、思维或情感都可以被元认知智慧高效干预。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障碍及其治疗观影响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金洪源教授在大量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条件性情绪反应解释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心理现象,将人类用性解释潜意识转变为用学习论解释潜意识,从而使临床上高效化和新一代心理技术广谱化,也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的高效化成就了心理治疗的高效。

    与大多数心理障碍一样,考前失眠也是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而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以S-E-R为表征式的。其中S为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

    考前失眠不同于日常失眠,它是指学生在考试前几天或几周时间内由于担心次日的复习功课效率或考试效果而引起的失眠现象,他们的主要目标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因失眠而妨碍考试效果和功课复习效率,因此害怕失眠几乎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即一旦进入到即将要上床睡觉的环境氛围或大家都要休息的情境刺激点(S)中,便产生焦虑、担忧、害怕的情绪(E),在这种焦虑担忧的情绪推动下,来访者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反应(R),这些消极反应不仅包括我们能从外显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如辗转反侧、唉声叹气,更包括在大脑中出现一系列的消极念头和想法,越是想到这些,越是睡不着,便产生消极评价“完了,完了,今晚又睡不着了,明天学习一定会受到影响,考试肯定考不好了”,带来消极评价性情绪(E’),情绪随之再次波动,形成一个循环增强的复杂系统。我们可以用下图更加形象直观地揭示出这一心理过程:

    条件性情绪的产生并不出自于来访者的本意,有的学生甚至试图极力反抗,可往往却事与愿违,愈是急于抵抗,情绪波动愈是剧烈,入睡便愈是困难。这是因为此种条件性的焦虑情绪是自动实现的,是当事人单凭意识控制不了的一种潜意识的状态,就像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一到某种情境下便自动涌现某种情绪,产生某些反应一样。

    那么一旦产生条件性情绪后为什么思维会一直波动不止,停不下来呢?经常有考前失眠学生自述躺在床上睡不着,大脑会跳出很多怪念头,“又睡不着了,明天学习怎么办”“今天和小李同学说话为什么没理我呢”“咱班学生纪律真差,上自习总说话”等等,这种思维停不下来,越想大脑越兴奋,入睡越困难。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情绪推动下大脑去检索知识运行思维的过程,我们只要消除这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些“怪念头”便迎刃而解。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正是看到了考前失眠学生内心的整体心理结构才使得干预更加高效,并且不容易复发。

    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美国迈阿密大学王爱民教授对该项技术收到显著治愈效果进行了深入、精辟的概括性分析:“在临床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通过调动来访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减弱、消除条件性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切断条件刺激与负性情绪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这时建立起适应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积极、有效的行为。通过几次训练使这种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稳固、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当类似刺激再出现时,来访者能自动化产生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因”。

    也就是说,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切断了S与E之间潜意识自动产生的消极联结,而代之以积极的情绪和适宜行为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放松训练使来访者达到一种宁静、轻松的状态,此时来访者注意力集中,学习状态高效;

    (2)在放松训练中加入设计的程序,重新使此时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和即将入睡的刺激情境进行联结,即一到要上床入睡的情境,就能心情平静的躺在床上,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和思维;

    (3)多次训练以巩固、强化这种行为反应,使其做到自动运行。

二、高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最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可是元认知监控、调节的只有认知活动吗?人类的复杂行为中只有认知活动而没有情绪在起着重要作用吗?答案显而易见。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不仅看到了元认知对认知的指导监督,更看到它对人类情绪情感的调节监控作用,对人类潜意识的指导作用。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人类自己对自我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觉知、评价、监督、调控和指导,从而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来看待整个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症状、修正学习障碍行为、完善人格彻底治愈的目标,它是一个更上位化的概念。也正因为金教授看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这一层面,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才能够看到人类复杂的心理障碍中最本质的一面,看清人类的整体心理结构,才能够更加高效的干预到人类的情绪情感以及潜意识的巨大力量,这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金洪源教授自主研发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通过认知调整、暗示学习与元认知策略辅导,让来访者掌握正确的认知观念,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适应的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在技术路线设计、操作的简捷性和实际应用效果方面也显著地领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机构及其研究,是金洪源教授自主研发的本土化高效临床心理干预技术。该技术吸引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美国马里兰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多家机构的关注与合作。

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如何对心理活动进行干预

    上文提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运用新的潜意识观对来访者的整体心理结构进行了重新的表征和解释,那么如何对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干预呢?S-E-R的原理又是如何被转化消除的呢?

    元认知心理干预就是我们的意识运用知识对我们潜意识状态下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进行高效干预。金洪源教授在《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一书中指出:“无论是在失眠以前,在失眠的当时,还是在失眠之后,失眠者大脑中闪现哪些观念,即运行哪些知识,是诊断失眠和治疗失眠的第一位的技术要素”。由此不难看出解决失眠问题要控制的第一个根源性要素是失眠者的知识观念结构,特别是失眠者对失眠这件事本身的看法,于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向失眠者大脑中高效地输入一些正确的关于睡眠的有关知识。那么输入的这些是什么知识呢?或者说其他方法对考前失眠的干预低效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人类大脑中存在什么样的关键知识,而这一点正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能够高效干预的呢?答案就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不容易被他人或自己知道和注意到的知识,它常常“缄默”地储存在大脑中,只有当某种特定的条件化刺激激活它时,它便自动地运行起来。人们常常难以用语言或符号来表达和记载它,所以它常常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地运行。比如一个练得一手好字的中学生,一下笔就知道这个字怎么运笔,肌肉怎么用力等等,此时,他的大脑中对这个使他会写字的知识的表征是非语言的和黑暗的,只有手部的肌肉自如地运动、张弛的感受。这本来也是储存在大脑中的一种知识,但是,本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个知识在大脑中是什么样的,怎样储存和表征的。

 

    正是由于这种程序性知识不被本人所意识到,所以它的运行往往是在意识还来不及参加指导、监控、调节的情况下,即潜意识状态下便完成了运行操作任务。例如在你打乒乓球时,当对方把一个球发过来时,你怎么办?这时大脑中有一个或几个程序性知识会让你自动地去“怎么办”。存在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往往在面对情境下不知道“怎么办”,试想如果他们在刺激点出现时大脑中对自己此时应该“怎么办”做到“心中有底,了然于心”,还会焦虑、担忧,产生不适心理问题吗?

    对考前失眠的学生来讲,大脑中也应该有一定的关于如何处置各种各类失眠的知识,即当失眠来临时,怎么办?先想些什么?再想些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此如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失眠便不会发生或是已经发生也能够很快地有效干预进入睡眠状态。对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针对不同类型地考前失眠进行了如下针对性的临床技术路线的设计:

    第一,自我暗示性考前失眠。这样的学生自己为自己总结了许多“清规戒律”,并“严格遵守”,比如:我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到早上四点钟我肯定就会醒来,然后就不能再入睡了……这部分学生表现出严重的易受暗示性,治疗后期他们会主动承认这些所谓的失眠特征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临床技术设计为:用实例或专业知识说服他们相信新培养的规律,并将其做成程序加入放松训练,巩固新获得的睡眠信念。一旦发生,自动涌现轻松平静的情绪,大脑思维自动指向新培养的规律。

    第二,过敏性反应失眠。此种学生由于平时学习或次日考试压力过大,躺在床上敏感关注自己入睡情况“什么时候睡啊,咋还没睡呢,不睡明天考试该答不好题了”,此时焦虑、担忧升高,大脑高度兴奋,破坏了已经进入的睡眠状态。这样的中学生大多是对自己晚上不能及时入睡存在过敏性的反应从而导致失眠,针对此的临床技术设计为:使失眠者确信不急于入睡,偶尔一次的失眠对次日的学习和考试并无重大影响,反而是因失眠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情绪的系统循环放大效应对学习不利。同时,向来访者大脑中输入睡眠的四个阶段的知识,低标准要求自己的睡眠,“只要我满足于此时的生理睡眠状态一样可以休息的很好”。这些知识的输入与修正,既有如何解决失眠问题的智慧意义,也有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人格意义。

    第三,易受干扰的失眠。高中住校的学生经常会遇到晚上正要入睡却听见临近寝室有人大声唱歌;刚入睡便被周围同学的巨大声响所惊醒,此时就要做到一念放下,临床技术路线设计:遇到干扰,肌肉绷紧放松调整情绪,一念放下,这是一种修养,此时为自己表现出的高境界心态和行为反应感到自豪。

    中学生考前失眠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有效临床干预路线设计得到彻底的治愈。条件性情绪反应和程序性知识反应是主要的两大技术要点,当然这也离不开一组积极的陈述性知识的支撑。

四、优化元认知,能够自我高效治愈失眠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关注整体心理结构的解读,不厌其烦地深入到学生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行为、念头,培养他们的自我观察、调控心理活动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理论基础是以知识分类的心理结构来解释人格、解释情绪心理素质,正是由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才比其它治疗方法高效、不易复发。

    王爱民教授在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就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不易复发的问题做了如下概括:“在离开咨询师后,教会来访者自我调控方法,训练并教会遇到没有消除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刺激时,对自己症状进行分析,通过肌肉的绷紧放松伴随深呼吸使消极情绪没有提升之前迅速得到控制,并建立新的适应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使来访者可以不依赖咨询师而解决咨询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这也是临床心理治疗后效持续的原因”。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教会来访者从心理的自我觉察到情绪的自我觉察体验,让来访者分清知情关系,当失眠发生时能够做到“一念放下”,立即放下活跃在大脑中的念头,跳出情绪困扰而心平气和的沉浸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中,这样的人拥有高水平强大的心理素质。正如佛家《观地心经﹒观心品》中写道:“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每一个患有考试前失眠的来访者我们都在其大脑中输入包括调节自身对睡眠的知识观念、情绪反应的知识和调节、应付外界方法的知识,保证每一位来访者即使离开咨询师也能够在失眠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能够进行高效的自我诊断与干预,成为了一个彻底治愈自我失眠的专业心理人员。这些就是元认知的力量,同时也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魅力所在。它治愈的不仅是来访者的症状,更重要的是优化了来访者的元认知策略,培养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训练其高水平的自我心理素质,自我调控潜意识心态,修身养性,修炼人格,真正做到自我彻底高效治愈自己的失眠顽症。

参考文献

[1]卢欣荣,王忆军.哈尔滨市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

[2]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3]金洪源,刘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5.

[4]金洪源,王爱民.条件化情绪反应干预技术在情绪障碍治疗中的效果.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北京,2008.

[5]王亮.抑郁症睡眠障碍特点及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其干预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5

[6]中国心理网(网站)http://www.psy.com.cn

[7]大连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网站)http://www.yrzgy.com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6029,电邮:bai403366723@yahoo.com.cn;)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JG09DB1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白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美国迈阿密大学与辽宁师范大学合作研究组成员。

 

顶(22) 查看评论(0) 点击:14506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