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

作者: 金洪源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3-0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11月下半刊连续刊载了7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应用与研究的文章(详见目录中的前数1-7篇)。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一文中,有金洪源教授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习障碍诊断与辅导》(2005年1月)以来,首次最系统地阐述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含义及其原理。

    现将7篇论文呈现给读者,以方便大家查阅和研究。

    (本站编辑)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的元认知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干预,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这里的元认知一词译自英文的“Meta-Cognition”。“元认知心理干预”即自己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动之上对认知进行反审、监督、调控,以更好地实施高效心理治疗、人格修正和促进学习潜能开发等。

    综合国内外以往对元认知的概念的研究,普遍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没有人回答元认知是否可以也是对情绪情感以及潜意识进行认知和调控。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者认为,元认知必须也包括对情绪情感及潜意识的认知与调控。认知心理学家没有提及元认知对情绪情感及潜意识的认知,不是说人类的元认知不可以或不能对情绪情感和潜意识进行认知,而是由于认知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任务目标及其它条件限制等,决定了他们只回答元认知能够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认知和调控。认知心理学是在模拟研究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以研究人类的智力为主要对象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这个分支或思潮很难从对计算机的模拟中看到信息加工对情绪、情感和潜意识是如何进行认知的。

    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以解决学习障碍、人格缺陷和神经症为主要干预与研究任务的。在此过程中的元认知必须要能够干预情绪情感和潜意识,才会产生实质性的元认知干预的效果上的飞跃,才可能把学生的学习障碍消除了,把人格缺陷修正了,把神经症治愈了。在这一高效的心理干预过程中,想不利用元认知的功能不行,利用元认知而不干预情绪情感和潜意识过程还不行。于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就不得不把元认知概念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加以多功能地运用。这很像农民们养马,最初只考虑用来耕种,但并不等于说马不可以去打仗和成为战马;在临床心理干预技术中的元认知既是对认知的认知;也是对整体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

 

 

二、元认知干预是意识运用知识对心理活动的干预

    元认知干预的关键意义在于运用高效知识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高效干预。如果一个人大脑中没有高效的知识,就不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高效的干预。有一些心理学知识被意识运用于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时,是迟迟不见明显效果的,这些心理学知识是低效知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操作中所运用的必须是有高效干预功能的知识,才会有解决心理问题的高效现象。

    例如高中生孙某到周末不敢回家和妈妈团聚。因为只要他一到周末回家便与母亲争吵不止,每次星期一返校都是垂头丧气,严重影响学习。在咨询调查中得知,孙某与妈妈都有说话时不经意地措辞不当伤人的小毛病,每当孙某与母亲相处时稍不留心就会出言不当伤害母亲;母亲一急或一大意也会出言不当刺激或伤害儿子。于是引起母子之间语言上纷争不止,越来越重。

    孙某在老师的多次帮助下也有了一些如何应对妈妈语言刺激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经验、感想等写成上万字的日记,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和母亲说话冲突的问题。在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孙某大脑中如何与母亲相处知识还不够高效,缺乏“怎么办”的程序性反应知识,即缺乏如何对母亲刺激做出正确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的程序性的知识。他在日记中积累的知识大多是陈述性的道理;虽然也有应该怎么办的知识,并未表征为行为反应程序。因此为他做了如下临床心理干预设计:

    第一,条件性情绪反应,即当母亲的过激言辞一出口时,孙某立即实现的情绪反应必须是积极的、宽容的,要微笑着看着母亲或朝母亲走过去……。没有“掉小脸子”的反应。

    第二,程序性知识反应。共设计了几个行为反应程序,到时任选其一即可,包括顽皮地冲母亲笑一下……;幽默地和母亲对视……等,然后以平和的态度与母亲把话谈下去。只要孙某没有对母亲施加反唇相讥或批判、否定、嗔怪刺激,母亲就不会产生消极情绪反应,把事态引向消极方面。这时互相影响作用会循环起来,母亲大多会在新情境中略微表示反思或歉疚;孙某会表现较高境界的个性行为反应。

    第三,作为上述两个反应的前提,孙某大脑中还要有一组积极的陈述性知识,即道德伦理、优秀人格方面的知识。母亲童年成长环境、文化、职业的局限,使她难以避免地形成了说话措辞不当的习惯反应,作为儿子应该理解、宽容和包容。他有能力和胸怀包容和适应母亲的这一缺点,在自己适应母亲过程中,母亲会因为儿子反应的积极而产生改变。

孙某解决与母亲关系问题之所以能够在多家心理咨询机构和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下还未得到彻底解决而成为难题,其关键的原因在于:

    第一,没能自觉去寻找、筛选、提炼出适合作为元认知运行内容的高效知识。以往的帮助者都是凭着面谈时的感觉,哪些话有灵感就说哪些话,孙某日记中记下来的也尽是些很美、很深刻、很巧妙的散文诗般知识,但不能代替对内实施调控和对外积极反应的知识内容。

    第二,帮助孙某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人员和教师不知道知识种类中竟然还有“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所以,不容易设计出改变孙某行为的干预程序。

    第三,即使他们知道了程序性知识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将这种程序性知识转化为高效解决母亲问题的高效智慧能力。

 

 

三、元认知如何实现对潜意识心理的高效干预?

    仅仅有了前两节阐述的用知识解释思维、行为及其干预过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再把情绪情感和潜意识问题及其关系解释清楚。

    潜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得不到高效的解释和解决,人类的心理咨询治疗就难以摆脱低效。高效地解释潜意识,是高效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潜能开发和人格的技术化高效培养等问题的必经途径。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组早在20年前就高效地解释了潜意识,因此才研发和验证了一系列高效心理干预的技术。200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三届心理学家大会上专题报告中,我们是这样阐述潜意识原理的:

    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创新灵感、天才学习状态、人格等,主要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杠杆解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容易建立和容易消除的,因此,人类的所有的潜意识心理现象都是容易解决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潜意识观,帮助我们研发了少有的高效临床心理治疗技术。例如在2008年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在美国迈阿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支持和参与下,由中、美两国的3名教师和中国辽宁师范大学的3名硕士研究生组成专场报告中,报告了在辽宁师范大学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空前高效地彻底治愈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病瘫痪实例。并且大会报告的研究生们治疗神经症的标准时间要比国外最发达国家最知名机构的疗程缩短几倍之多,且效果远远好于国外,且有效果明显的防复发的元认知培训。而临床技术的独立操作者,只是一些入学一年左右的年青研究生们。由此我们看到了高效解释潜意识之后,人类的许多心理问题确确实实地变得简单多了。

    那么,这种对潜意识心理的高效解释是怎样的呢?

    以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报告的患强迫症的中学生被试李某为例。李某有非常明显的强迫症患者人格表现,例如他一进教室,就以为别人在小声地议论他。当老师、家长和心理咨询人员说服他时,他能够分得清楚是自己“感觉”有人在议论自己,而不是确实有人在议论自己。但是,当他自己再次走进教室时,还是立即真实地感觉到有人在议论自己,并且导致心情十分焦虑而妨碍功课学习。这一无中生有的心理现象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心理现象。

    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放弃某些学派关于神经症人格是由于童年性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理论解释,而是用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潜意识核心的和关键的因素的理论解释。即李某大脑中建立了一个以一进教室的情境为刺激,引发条件性焦虑情绪的行为反应。这一过程用S-E-R代表,S代表一进教室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动升起的焦虑情绪;R代表情绪升起后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等。大多数人都曾有过一进入某情境就在心头涌起某种情绪的经验,所以不难理解S刺激引发焦虑情绪E的自动实现过程。

    那么,当E所代表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涌上心头的时候,会自动涌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想法的自动运行思维过程是怎么回事呢?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样想等,是受情绪制约的。例如当我们在噩梦中被吓醒的时候,黑暗房间里的恐惧会促使我们的大脑不断地搜索关于这个房间值得恐惧的思维证据,例如此时容易想到房门锁质量太差;钥匙管理不严密容易被坏人得到;楼房窗子容易爬进来坏人……等等。再过一会儿,当从噩梦中醒来的恐惧情绪消失以后,又会为刚才的关于房间有危险的种种想法觉得荒唐。这是因为人们的恐惧情绪消失以后,逻辑思维恢复了正常。

    上述所描述的一到某情境下,条件性情绪自动产生,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这一过程是自动实现的,是我们的意识控制不了的。所以,李某感觉别人在议论自己的可怕想法,只是由于条件性情绪引起的一种潜意识的思维运行过程。如果设法控制了条件性情绪反应,也就自然消除了那些不客观的思维过程,整个心理障碍的症状也就容易得到控制。这就是运用条件性情绪反应解释潜意识的一个实例。这样理解和解决潜意识心理问题,要比经典的心理治疗方法高效出数倍甚至十几倍之多,而且不容易复发。

    解决李某疑心同学议论自己的问题,既是强迫症状问题,也是人格问题。上述原理和方法解决绝大多数人格问题,都会立竿见影地高效。随着高效心理干预技术的成熟和运用,人类越过经典人格理论中的人格不容易改变等定论,不再困难。

 

 

 

四、通过心理技术化干预实现人格的高效培养

    人格(Personality)也译作个性,一般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彭聃龄教授在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这样写道:“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说的。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人格不容易改变是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共识。对潜意识机制的重新解释,是否会给人格不易改变的理论带来新的挑战呢?是的。例如那位爱怀疑同学议论自己的中学生李某,在经过一个星期(7次)心理技术干预以后,他的原来的过敏人格发生了本质地改变,从行为表现上看完全变成另一个学生:不再小心眼、计较、过敏,而是大气、自信、有魄力,能够高效复习功课,难得的是他竟然还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师对他的某些误会和消极行为反应。

    怎样才能够使中学生的人格发生高效地质的改变呢?

    ㈠  明确当前学生面临的人格问题的本质与改变的预期目标。

    李某当前面临的人格问题是什么?是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过度敏感,多疑、担忧;纠缠小事,想放放不下。要使他的元认知系统能够觉知、反思自身的过度焦虑情绪反应及其所引发的种种消极人格品质表现;经过自我调控能够做到即使面对最糟糕处境时也不再涌起消极情绪反应,包括:当自己学习成绩确实下降时;当自己由于过敏担心老师对自己态度而让母亲找老师的事传出去时……,都可能会被同学非议,即使如此,也能够心平气静、镇定自若;老师误会自己并引发了同学们的看法或议论,也不再产生过敏情绪及其相应的思维与行为反应,而是知道这一切都是可以过去的,一切都是可以在重新开始时得到弥补的。

    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这种人格设计目标太理想化了,甚至有些虚构。而了解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的人都知道,为一名中学生塑造这样水平的优秀人格是一件人人可以轻意做到的事。如下设计可供参考:

    第一,能够分清是自己“感觉”同学在议论自己,还是真实地知道了同学在议论自己。如果是“感觉”同学们在议论自己,说明自己焦虑情绪高于正常人,要设法降低焦虑情绪和清醒对待这种错误“感觉”。

    第二,当自己确实听到、看到同学议论自己时,要情绪平静、思维积极:其一,知道同学议论未必有恶意,即使有恶意也能不产生消极情绪;其二,即使有人恶意攻击,只要积极面对,一切会过去,将来有办法弥补回来;其三,如果构成了对自己名誉、威信的影响,就适应逆境,在逆境中健康成长,反而会有更多受益。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不仅仅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技术,也是塑造优秀人才的技术,所以也研究如何以更短时间高效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㈡分析当前人格问题形成的心理因素及其结构

    在李某的人格中有哪些因素,彼此又是怎样的结构关系呢?(详见图示1)

 

图示1 人格中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S-R反应模式来表征这种人格的结构。其中“S”代表刺激事件,即李某一进教室时的刺激情境;“R”(即Response)代表对S刺激做出的自动反应,即“感觉好像”有人在议论自己及其相应行为反应。不同的人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R1代表普通健康的人,一进教室发现有人确实是在议论自己时的情绪和思维反应;会不舒服但可以佯装无事,也可以批评议论者一句,不影响人际关系,自己情绪也不波动,能够使学习正常地进行。

    R2代表李某的敏感型人格反应。他对一进教室“感觉好像”或者是真的有人在议论自己的事,情绪反应强烈,波动不止,即使明明知道不算什么大事,还是在心里放不下,上课、下课都在想这件事,放学回家和母亲商量怎么办?要不要转学?并且影响上课和学习质量。

    R3代表情绪不敏感(甚至有些迟钝)者,当他一进教室发现有人在议论自己的事,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好。

    R4代表敏感但有较好修养的人,一进教室“感觉好像”或真的有人在议论自己的事,心里会不舒服,但不让别人看出来。过后调整一下心态,调适自己感到的压力,能够较好地保持上课、自习。如果必要,会在适当时找到其中的关键成员谈一谈背后议论自己的事,保持不伤和气并且避免产生消极后果。

    以上谈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性质和水平的情绪反应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在情绪情感反应之后,还会有紧接着的思维反应:

    R5代表的是李某在对别人议论自己产生了强烈焦虑情绪后的思维运行情况。由于情绪反应是高度焦虑的,所以思维反应也是与这种高度焦虑相匹配的,一般会产生消极的认知偏差。例如责备议论自己的人不友好、编造谣言;评价自己功课成绩下降让人瞧不起;许多人都知道自己要转学或调班;会认为自己的病再也治不好了等。

    R6代表李某在经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训练以后,即使是在消极情绪反应的条件下,也运行积极的认知过程:例如“我知道是我自己敏感,而非同学议论不构成伤害,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议论我”;“他们议论我也不算什么大事,把它淡化掉”;“关键问题是我先调适自己的情绪,把焦虑情绪完全调下去,做一个有胸怀、有气量的男子汉……”如果李某能在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的干预下,如此思维和调控情绪,就不会再积累焦虑情绪妨碍学习和健康了。这就是元认知人格的功能。

    R7代表李某在没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训练的时期,在过敏焦虑情绪促进过敏的偏差认知以后,又产生过敏的人格行为,包括:找母亲、父亲无休止地一遍又一遍地谈“同学好像议论自己”的事;不能专心学习功课;不能再和有关同学来往和说话;不想再上学,要求转学或换班级等。

    R8代表在刚刚发生同学议论自己事件时,他控制自己不和别人谈起这件事,不表现出来任何行为异常时,尚可与同学来往,和同学见面还能笑和打招呼;同学来借东西还能借给他们。

    ㈢临床技术干预设计与实施

    李某的人格问题,通过图示1可以看出,只要把刺激事件(S)和R2反应之间的潜意识自动实现的消极情绪控制住,瞬间转为运行积极的R4修养认知和行为反应就可以了。这个工作一般在几日内即可完成。

    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放松或其它技术干预形式促使李某进入一种宁静、轻松情绪状态;

    2、在此情绪状态下,通过暗示指导语促使其大脑高度集中,呈现高效学习状态;

    3、在情绪宁静、轻松和高效学习状态下,使李某通过想象来操作他一进入教室发现有人好像或真的在议论自己时,采用正确的情绪反应和积极的人格态度与行为的反应方式。

    4、使李某将一种情境中的积极人格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迁移到其它几种相关的领域或情境中,使其对各种挫折、不利、逆境刺激等总是做出习惯性的积极、大度、有胸怀、有修养的情绪反应和认知行为反应。

    ㈣在实践中验证、巩固与升华

    指导李某在接受临床暗示行为训练之后,积极、大胆、跃跃欲试地到各种可能引发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实践情境中去,真实地实践自己曾经想象过的人格反应行为,并且感受作为一名崇高、大度、自信的中学生是多么快乐、幸福和美好?

 

 

五、心理技术化高效培养人格的前景与问题

㈠高焦虑型人格问题心理技术干预立竿见影。

    李某人格代表了当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敏感、缺乏锻炼的人格类型,主要表现为在努力学习、不甘落后的前提下,表现出对压力过敏;与人计较、缺乏宽容;不能耐受挫折、缺乏自信、不适应困境;缺乏做人城府而与他人相处困难等。这类学生的人格系统明显地容易影响其学习成绩的稳定性和潜能发挥。但是这类学生容易接受心理技术帮助,且能主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为自己成长提供自助。此类学生的人格技术化干预立竿见影,前景非常乐观。自去年以来,我们的研究生心理干预技术服务团队应邀进驻广西百色市田东高中、武汉青山区钢城十六中、山东潍坊市寒亭一中等,对成批的高三考生实施系统技术干预,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中国心理网》已经有了陆续的报道。

㈡心理技术干预分为质变和量变两种

    目前,国内有许多学校纷纷上马许多心理干预服务项目。建议校领导和心理健康老师们在心中要明白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干预都是一样的。对诸多的心理干预要有一个分类:把它们分为质变转化技术和量变缓解技术。对于神经症、学习障碍、人格缺陷等进行的干预中,有许多心理干预方法是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只是当天、当前心情好上一会儿,这样的心理干预应该称其为量变缓解类型的心理干预。例如对于神经症、学习障碍、李某的人格等问题,采用摆沙盘、团体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绘画作品分析、说悄悄话等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往往只发生一点点量的暂时的缓解。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是在有限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并且有应付复发的措施。不要混淆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技术之间的这种本质区别。

㈢对于人格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干预效果受限

    在人格干预中,有一种因为早期教育时渗透的要“彻底解放,回归人类真正本性(原始生物性)”;“彻底自由不读书”;“不许父母管”;“充分自由,想骂老师就骂老师,想打警察就打警察”等等信仰信念歪曲的青少年,其人格不容易高效干预。一是他们拒绝帮助;二是心理咨询人员没有权力违反他人意志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⑴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⑵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网站),www.yrzgy.com.

⑶J.H.弗拉维尔:认知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⑷董奇: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⑸常若松编著:心理学导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⑹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JG09DB1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6052,电邮:lsyyxinli@163.com

作者简介:金洪源,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兼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课题主持人。

 

 

 

顶(5) 查看评论(0) 点击:10678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